close

 中華日報伴我成長/李憲祈

我是個鄉下長大的孩子,直到上了初中,才認識報紙,而我第一次看的報紙就是中華日報。民國55年,初中一年級,教我們國文的是林樹嶺老師,當時他已出版過幾本關於如何寫作文的書,也曾在報紙副刊發表文章,他要我們多閱讀課外書籍,也鼓勵學生常看報紙,「秀才不出門,能知天下事」是林老師常說的一句話,那時我的作文屢獲老師讚賞,有時還要我朗讀給同學們聽,因此特別喜歡作文課,更聽老師的話常到圖書館看書閱報,從此與中華日報結下不解之緣。

高中畢業後,在家兄的製版工廠上班,府城家家戶戶大概都有訂中華日報,各家戲院亦會在中華日報刊登電影廣告,我們製版社幫好幾家戲院製作鋅版,我就常幫他們把鋅版送到報社,那時中華日報在火車站前的黃金地段,報社記者、工作人員進進出出,個個春風滿面,因為他們在中華日報上班,很受各界人士敬重,中華日報的辦公大樓成了我最欣羨之處。數年後我自己創業,與一高中同學合夥開出版社並承辦一家外地報紙分社,有幸得到中華日報多方協助,讓我受惠良多。中華日報是府城首屈一指的地方報,廣告效益宏大,尤其人事廣告更是獨佔鰲頭,其他報社的廣告專員,應客戶要求常偷偷把廣告拿到中華日報刊登,那是情勢所逼。

    民國六十七年,因有市議員想更上層樓,加入我們辦報的行列,將分社擴充為管理處,我忝為主任,曾有過一段青春昂揚的日子,因業務需求與在地的中華日報互動頻繁,可惜我在報社服務的時間不長,後來總社轉手易主,我們沒有續約,便結束了報社生涯。多年後,我加入救國團義工行列,當時救國團特別注重工商青年的服務工作。我與幾位資深的義工夥伴,組成工商青年社會服務隊,專門辦理藝文活動。其宗旨除了舉辦文藝論壇、講座之外,每年暑期都會與中華日報合辦「工商青年創意編輯研習營」,我在隊裡從研修組長、隊長幹到召集人,整個研習營的策劃、課程安排、師資聘請、招生的運作、、、每個環節都曾親自參與。由於原本與中華日報的關係良好,辦理起來就很得心應手。研習營有一項學員最喜愛的課程,就是參觀中華日報社,從採訪組、編輯部到印務部,學員們好奇地參觀、發問,報社特派一名主管為講師,一一為大家講述、解惑,七十年代末,電腦尚未興起,印務部還用撿字排版,一些老師傅真是編排高手,電腦普遍使用後,撿字部變成印前部,那些老師傅空有一身絕學,卻無用武之地,紛紛被遣散了。印報是報社一天的最後工作,尤其使用輪轉機印刷之後更有看頭,因時間太晚,沒有安排在研習之列,但有些學員堅持要看,就開放自由參觀。

中華日報社後來搬遷至西華街,更成立藝文中心,我們也常使用這個場地辦活動,得到佳評如潮。個人平日喜歡舞文弄墨,後來開始向中華副刊投稿,起先屢遭退稿,非常氣餒,文友跟我說副刊每天收到的稿件,若要用一個月都刊不完,退稿是家常便飯,並指導我寫溫馨短文,才逐漸進入佳境,寫作便成了我的最愛。中華日報真是我最忠實的朋友,雖然只有薄薄的幾張報紙,但它背後隱藏的人與事,始終陪我一起成長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in9091 的頭像
    win9091

    win9091的部落格祈願

    win90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